找到相关内容59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“唯识无境”思想

    但是如“盲人摸象”、“秋天风景”等等,由于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认识现象。由于这些人健康的不同的原因,谁都没有说出物质的本质。又如著名物理学家牛顿观苹果落地而发明“万有引力”等,但其他人却只看见苹果落地。再如经中说“河水”在五趣中由于业力的不同而各自趣中的众生的知觉也不相同。如果说境是实有,那一物就会有多体。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。其实一物并非有多体。因此说物质不是绝对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2369536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释疑篇(一)

    以为是明天,到了明天,就不是明天,变成今天了。我们何必在这毫无决定的时间上去诤长论短呢?(P57)  (5)因果的说法:你以为人死了去转生投胎,是看不见,就武断说是迷信。试看现在吃的苹果,不是从早年种下来?难道苹果是从黄梨中来的吗?现在种的桂圆,我们自己看不见,难道桂圆将来会结成荔枝吗?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是有这样的事实。你武断决定是没有,这才真是迷信啦。  (6)因果的功用:我们现在再来谈谈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5970427.html
  • 上方山七十二庵

    诸寺的一处秀雅之地,当年园内有苹果树两株,入秋果熟,红晕累累。《妙法莲花经》说,妙庄王如来唇色赤好如苹果,可谓善于喻物。当年,园内还有竹、树及牡丹数十株。如今,苹果、竹丛和牡丹都不复存在,只有山树尚存。...

    杨亦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4471110.html
  • 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与生存方式

    阿基米德浮力定律),梨子里面是什么样子(达芬奇等人的解剖学),梨子(苹果)为什么从树上落下来(亚里斯多德、牛顿重力理论),梨子、苹果及蔬菜的关系(林耐物种分类谱系),梨子为什么会有甜味、有些什么营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071204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二规教言论》讲记(3)

    护法,他们也会自然集聚。上师如意宝讲过:“一个人的行为若非常圆满,纵然没有天天求护法神,彼等也会前来相助。”   有些人经常问:“我今天没给护法供大苹果,他会不会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世规|做人|佛规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8/01/11412720319.html
  • 致命的食品——流行营养传说的背后

    你最好的选择是购买一个合适的搅拌器,自己用整个果实做果汁,包括种子,果皮和果肉的全部或者部分。  不用说,甜的水果比苦的和酸的水果含有更多的糖。吃柠檬、莱姆果、葡萄柚、石榴、草莓和酸苹果。在其他水果中...

    佚名

    |营养|传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3/13140836196.html
  • 《正理经》导读(代序)

    此称缺义。如:一个苹果,六块蛋糕。  10.不至时。不按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的顺序立式。  11.缺减。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五支,缺少任何一支,都称缺减。  12.增加。有多余的因、喻则为增加,如:  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55938371.html
  • 因明之源:《正理经》内容提要

    不可解义。如果一种观点重复说了三次,仍不能被对方和听众所理解,就是不可解义。   [9]缺义。上下文没有联系,缺乏连贯,此称缺义。如:一个苹果,六块蛋糕。   [10]不至时。不按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0838504.html
  • 《新唯识论》第六章 明心

    与之对应的更为深奥的所以然之理。牛顿从苹果堕地悟及万有引力的存在即为由疑启悟之一例。而若在在生疑、触途成滞则只会损害作为“我”之存在方式的经验理性的完整与周密。   胜解数 “于决定境深印持故,不可...

    陈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3442997.html
  • 佛教美学的知识论依据——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连载之十六

    就是一种倡导人生超越的、具有价值批判效用的精神科学。佛教如果说它具有很的审美意涵,也恰在于它体现了这种价值批判效用,否则把佛法与“1+1=2”以及看看苹果是红色,茶树是绿色,就判定那些颜色、形态为美的...

    赵建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0244259.html